“如果我有一顆炸彈,我就會炸平我的學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就會殺死我的媽媽。”這聽了令人毛骨悚然的話,來自海口某小學一名9歲小學生的造句。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孩子對家長有仇視心理,專家稱這是孩子特殊的“仇親期”,并給出了指導意見。(5月31日《南國都市報》)
這一消息,使我想起了日本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項調查結果,該所對日本、美國、中國大陸的高中學生作過一次調查——“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誰?”日本高中生回答:第一位是父親,第二位是母親。美國高中生的答案:第一位是父親,第二位是球星,第三位是母親。而在中國高中生的答案里,前10位最尊敬的人物中竟然沒有父親和母親!對此,有人感嘆,自古以來,中國的家長從沒有像現在這樣給予孩子這么多的愛;可是面對如此厚愛,我們的孩子為何竟無動于衷以致厭惡反感甚至仇恨呢?中國的孩子與家長到底怎么了?這豈是一句“仇親期”云云所能解釋得了的?
“仇親期”一說雖有一定道理,但沒抓住問題要害。專家只就后半句作出解釋,而放過了前半句,理解片面。說殺母親緣于“仇親期”,尚可理解,那炸學校呢?總不是出于“仇親期”心理吧。論恐怖程度,炸學校絲毫不遜于殺母親。要準確把握該生從而擴大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必須將這前后兩句話聯系起來理解,否則難免偏頗。事實上,想炸學校與殺母親這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必然聯系。
從報道中可知,該生母親對孩子并不缺少愛,但采取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對,譬如常常用責罵和嘮叨的方式糾正孩子身上出現的小毛病,限制其自由,這樣做的出發點就是怕孩子學壞。這類教子方法非常具有中國特色,很普遍。某雜志調查表明,中國父母對子女講得最多的三句話是:一、聽話,二、好好學習,三、沒出息。這就是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價值觀,家長每時每刻都在用這樣的價值標準去苛求衡量孩子,在他們看來,凡是聽話、好好學習的都是好孩子,否則就是沒出息。
顯然,這一家教的價值觀與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一般無二,屬于價值同構。學生從進校那天起,老師就苦口婆心號召動員學生做好學生,標準就是聽話,好好讀書。而學校也總是希望家長配合老師教育,自覺以校方培養人的價值標準去教育孩子,力求保持家校教育的同一性。其實,即使沒有學校指令,家長也總是有意無意地按照校方版本設置家庭教育的目標、途徑和手段。這種教育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無視人的個性、扼制人的自由發展、扼殺人的創造力、妨礙師生和父子之間的人際交流,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反叛精神。
至此,我們可以理清上述造句前后兩個半句的關系,學校的評價標準不變,家長的價值觀念也就不會變,既然孩子有足夠的理由恨學校,也就有充分的理由恨家長,所以說,該小學生想炸學校殺母親實乃基于同一心理。這就是說,我們不能簡單地用“仇親期”來解釋該孩子的心理問題,而是應該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病入手,去分析把脈這一代青少年的成長煩惱及人格缺陷,從而尋求解決之道,即改革以分數為本的應試教育評價機制,全面確立人本教育的價值觀,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公民教育。
心理問題,而是應該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入手,去分析把脈這一代青少年的成長煩惱及人格缺陷,從而尋求解決之道,即改革以分數為本的應試教育評價機制,全面確立人本教育的價值觀,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