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蝶(化名),12歲,九龍坡區某中學初1學生,叛逆、厭學、逃課、早戀、不懂感恩、離家出走、夜不歸宿,經常和社會上的人在一起。家人和老師的勸誡無效,媽媽和舅舅在無奈之下把孩子送到我校。
暴躁、不懂禮貌、滿嘴粗話是孩子給我們的第一印象。12歲的少女該有的青澀、矜持與嬌羞,仿佛在這個女孩身上都看不到。特別的早熟,習慣用成人的口吻說話,思維很敏捷,想法特別多,有點少年老成的感覺。
“我和孩子爸爸在她8歲時候就離婚了,這些年我獨自帶著她生活,他爸爸已經重組家庭還有了個孩子。雖然我們離婚了,但是我們都很愛她,爸爸爺爺奶奶更是寵愛,覺得對不起孩子,所以就拼命彌補她。孩子了解了我們大人的心理后,就時常同我們講條件,如果不滿足她,她就撒潑耍無賴不上學。上初中后,和高年級個女娃玩在一起,那姑娘就是那種混混,然后娃被影響了,漸漸開始不回家,然后動不動就跑。我說什么她都不聽,她很喜歡她舅舅,現在連她舅舅的話也不聽了。我是實在沒有辦法了,想死的心都有了。。。。。。”(孩子媽媽的話)
心理老師談心記錄:
老師:你有什么想發泄的嗎?
張蝶:(沉默)。。。
老師:爸爸媽媽離婚對你造成了陰影?爸爸再婚還有了個小孩,是不是讓你特別難過?老師不是要偷窺你的隱私,老師只是希望你能把我當成能訴說心事可以信任的朋友,大朋友。畢竟老師比你年長那么多,凡事給你點建議還是可以的呀。
張蝶:其實他們離婚也好,不然在一起也天天吵,更煩。
老師:爸爸媽媽之前老吵架嗎?吵架的原因是什么?
張蝶:還不是那些破事,我媽天天跟個更年期婦女一樣叨叨,現實而且市儈,要我是男人我也受不得了,離婚早晚的事情。我對我爸現在也沒多少感情了,但是還是覺得被拋棄了吧。覺得我媽挺可憐,但是又覺得挺可氣的,我知道她其實心里有我爸,但是就是愛面子逞強。我見她那樣我就很生氣,然后就控制不住想發火。
老師:你倒是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張蝶:你說她每天在我面前抱怨來抱怨去全數落我爸的不是,她都還沒搞清楚,數落的那個男人跟他半毛錢關系都沒有了。天天就像神經病一樣,自憐自哀的,跟她呆一起我就特別抓狂。
老師:其實你很愛媽媽對嗎?媽媽這樣你覺得她是在自甘墮落?其實你在為媽媽打抱不平,但是媽媽不能領會你的這種“愛”和“關心”的方式,所以你們才會經常吵架?
張蝶:(沉默)。。。可能吧
心理分析:在單親家庭中,由于家庭的變故,使他們經常處于不安、緊張、憂愁和思念的情緒之中,嚴重阻礙其生理及心理的健康發展。特殊的家庭環境、孩子們的特殊經歷、父母離異所產生的影響都造成了這些孩子們的特殊心理,主要表現為:失落、自卑、恐懼、逆反心、有攻擊性等。作為單親孩子的家長,不能陷入教育的誤區:過份溺愛孩子,想彌補缺失的父愛或母愛;用金錢滿足教育;用暴力進行教育;要么限制太多,要么放任不管,等等。單親家庭孩子幼小的心靈早已背上沉重的包袱,他們感到自己被父母拋棄,為家庭的破裂感到羞恥,往往說話、辦事與年齡不相稱,一副老成持重的樣子。 這些學生有很強的逆反心理,不服從家長教師的教育,經常與其作對,他們有時會把對父母的不滿發泄在同學身上,欺負同學,惹是生非。他們有時為發泄內心的郁悶,有意違反學校紀律,以引起大人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暫時滿足。做事很少考慮后果,容易受外界誘惑,加上法律觀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解決方案:用友情彌補親情----單親家庭的孩子最缺少的是父母之愛,所以我們老師和教官處處關心張蝶生活中的細微之處。經常給孩子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誠懇的表揚,一個會心的微笑,讓她感受我們的愛。雖然我們的愛不能代替父母的愛,但可以彌補父母的愛。生活在一個充滿友愛真情的集體里,她感到生活充滿生機,感到自己不幸之中又特別幸運。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求孩子的媽媽不要把孩子作為唯一的精神支柱,把她自己的夢想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多給孩子傳遞一些積極努力的正能量,讓孩子看到自己自信樂觀的一面,不能沒有原則性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多尊重孩子,多陪孩子在孩子交友方面要進行引導教育不能放任不管。
今年張蝶重返校園念初一,據張蝶媽媽反饋孩子現在很懂事知道幫她分擔家務還鼓勵她開始新的生活變的很貼心,讓她很感動。孩子很聰明,學習也很認真現在還在業余時間去學習小提琴,母女倆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