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學生逃學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因素,也有學生本身的主觀因素;既有來自社會的不良因素的影響,也有學校教育因素影響,同時也有家庭教育的影響;當然教育制度的弊端也“功不可沒”。逃學厭學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因長時間的周期導致情緒厭倦
學習是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這種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隨高度的精神緊張,久而久之必然會產生心理疲倦感。同時,學習也是一個長時間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無論進行什么性質的工作,時間長了,都會多多少少令人產生厭倦情緒,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持續努力學習十幾年,甚至更長。所以,學習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學生產生心理疲倦,從而導致逃學厭學。
2、學生學習動機不足或者不明確
A,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B,家庭因素的影響。
C,學生本身對為什么學習不明確。
3、學生學習情感淡漠,缺乏興趣
A ,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學生學習時間長,導致學生興趣下降。
B,教師教法陳舊,師生情感不良。
4、學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許多學生雖然主觀上有學習的愿望,但學習畢竟是一項艱苦的事情,需要時間和毅力,目前的中小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寵兒,生活中的任何困難幾乎都是父母幫助解決。因此很多學生堅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難便會打退堂鼓,害怕去學,去動腦,長期下去,便產生逃學厭學情緒。
5、來自各方面的消極評價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不斷鼓勵和被肯定,尤其是中學生還處于心理發展的不成熟的階段,更需要來自各個方面的積極評價,而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得到的少之又少,而消極的評價正是造成學生逃學厭學現象的不可忽視的原因。